集团简介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2-11-1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正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历程。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百年奋斗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理念和实践的贡献,从深层来说渊源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国人民不仅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我们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是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就越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发展路径,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要把这一根本制度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要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地用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化建设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要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四)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发展,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三、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落实好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压紧各级党委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更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掌握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的主动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必须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5000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10日 06 版)


专题栏目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组织构架
资质荣誉
管理团队
大事记
友情链接
下载中心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集团新闻
基层动态
行业聚焦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企业风采
环保公司
中圣公司
水环境公司
生态公司
三秦环保股份...
监测中心
秦邦公司
更多
人才培养
招聘信息
员工培训
简历登记
人才战略
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
发展愿景
核心价值观
企业精神
企业哲学
企业文化动态
创业大讲堂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党风廉政
学习文献
社会责任
慈善公益
责任理念
绿色环保
责任报告

COPYRIGHT © 2015